找到相关内容241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菩提心影:人生篇(三)

    能说而不能行。然而行为端正,以什么为标准呢?所以学佛的人,最要是严持五戒,因为不杀就是仁,不盗就是义,不邪淫是礼,不饮酒是智,不妄语是信;佛教的五戒,就是儒家的五常;可见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,行为最要端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570432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人生篇(五)

    饮酒,(5)不要去抽烟,(6)不要做无谓的工作。一到了十点钟,规规炬矩,息灯上床,连正经的书籍都不必再看,何况诲杀诲盗诲淫各种害人的小说呢?当然不能再看。然而上床不是即刻两脚朝天就睡下来,要在睡前正身...这种买卖式的生活,又好像马拉车而求得一饱,恐怕不是一般风雅人所愿意的吧?所以他们所需要的生活是弹弹琴,下下棋,写写字,摹摹画,看看山,游游水,题题诗,作作对,食食茶,饮饮酒…… 。他们以为这种生活,才是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670434.html
  • 包容、和谐、快乐——弥勒信仰与和谐社会浅述

    果真有发心,希望今生寿终之时能上生兜率陀天(即往生弥勒净土)者, 有下列事项应加注意:  (1)应受持佛教五戒,即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等居士五戒,且更需要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宝。  (2...

    潘建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32370566.html
  • 明朝宗教史之衰微中起伏的佛教

    五常:不杀,仁也;不盗,义也;不邪淫,礼也;不饮酒,智也;不妄语,信也。但从佛口所说,言别而义同.三教功能有别,不知《春秋》,不能涉世;不精老庄,不能忘世;不参禅则不能出世。德清甚至提出,孔子和老子 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45570641.html
  • 读《瑜伽经》(二)

    五戒没有最后的“不贪”,而代之以“不饮酒”。《瑜伽经》认为上述禁制无论何时何地,普遍适用。所谓“不受生命状态”的限制,是指不论在...

    方广锠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2570717.html
  • 莲修必读(2)

    相昏涂炬。夭口千金敌国钦。九界同归作洲渚。不饮酒。离群丑。智慧照明狮子吼。衣里圆珠豈更忘。免得亲翁再苦口。三归五戒果精明。观音势至为师友。  示马光世  未知个事难得知。已知欲忘亦不易。忘却威音那畔底。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4070736.html
  • 千里学禅(2)

    娱乐。  (八)禁止睡在一张柔软和豪华的床上。  我一面思考八戒,一面怀疑我究竟又没有遵守的能力。如果我做不到,方丈会不会要我离去?  我想我绝对可以办到的是不饮酒,不吃药和不作性活动。我没有想过要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5170745.html
  • 大乘佛教伦理现代化重建课题试论

    般若三昧经》,大乘在家道乃以三归五戒为主,三归即不外是归命佛法僧三宝,五戒则指通行的「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」。很显然,三归五戒并非强制性的他律规范。又在另一早期的大乘经典《菩萨内习六...

    傅伟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95470794.html
  • 格义新探

    所言:「佛法僧,谓之三归,若君子之三畏也。又有五戒,去杀、盗、淫、妄言、饮酒,大意与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同,名为异耳。」勉强可以算是。此以佛教「三归」比儒家「三畏」、以「五戒」比「五常」之说,可能与北魏...之例如费长房的《历代三宝纪》所载,北魏昙靖在公元  454至463之间伪造的一部已佚佛经《提谓波利经》,以中国先秦以来的五常(仁义礼智信)、五行、五  脏、五方比配佛教的五戒(不杀生、不邪淫、不饮酒、...

    李幸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2470813.html
  • 《三言》故事中佛教死亡思惟探索超越因果轮回后的涅盘世界

    关键。  他经过多灾多难的过程,得到醒悟而出家,但佛印不允从,「宦缘未断,二十年后,方能脱离尘俗。但愿坚持道心,休得改变。」以后苏轼在现实上修行而从此「不杀生,不多饮酒,浑身内外,皆穿布衣,每日看经礼佛...

    金明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2570852.html